不管对DevOps有什么样的理解,你的理解都是对的。
提高效率,让团队更好,本身就是来自于社区。
由来
无从说起
最早2008年
Dev有敏捷了,Ops还没有,想法就是通过敏捷的方法来做运维的事情。
DevOps实际上是个帽子,DevOps工具就是老的软件工具的一些工具,只是借用了新名词。
《凤凰项目》
所有的DevOps都调速度,因为速度在软件研发里面是评估整个效率非常重要的指标。
计划和目标是为了约束变化 ,现在是为了适应变化。
DevOps不是工具,不是方法,是来自实践的经验。
好的架构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演进出来的。
价值体系
价值-》原则-》方法(SCrum,kanban…) =》实践(infrastruct as code,….)=》工具(CI、CD工具,环境编排,监控工具,虚拟化和容器,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)
基础设施即代码-DevOps实践考量
也叫作Configuration as Code,让运维团队将运维服务转换为运维能力提供给开发团队。让开发团队像引用 代码一样引用 运维能务。运维团队以此来隔离环境的稳定性。通过这种方法开发团队将业务价值更快地交付给用户,实现研发和运维的整体敏捷。解决硬件资源要不要给开发人员,如何受控的问题。运维人员不再做重复性的工作。
支撑的工具链:源码管理工具(程序代码,环境代码)-》CI Build(编译,打包,单元测试,资源包含) =》Cloud(编排平台,都是描述目标环境,即DSC,理想环境状态管理)
实施策略框架
- 人 :涉及哪些人,要哪些技能
- 过程 :人与人如何交互,流程如何 才合理
- 工具:工具如何支撑,哪些工具,工具和工具的关系,工具和人之间的关系
研发效率的衡量指标
- 生产能力
- 发布频率:多久发布一次
- 发布时长 release lead time:从代码完成到真正进入生产需要的时间
- 稳定性指标
- 平均修复时间(MTTR) mean time to recover:如何在最短时间解决生产上发生的问题
部署 VS 发布
- 部署到环境
- 发布给用户
- 研发效率单位:每次发布
质量左移 Quality Shift Left
Plan -》Do-》Stabilization
方法和框架都是为了能够左移,也就是在更早的时间发现问题。
UDAD的实施框架
什么才是软件的生产制造过程?
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是错误的,犹如一辆汽车,闭眼开车想像着开眼就能到达目标的,但实际 上不是。使用统计软件过程方法,成功率非常低,只有20%,在时间、成本、质量上满足了要求。
基于敏捷的开发方式才是正确软件生产方式。
敏捷让我们重新定义管理。传统研发更关注于内向型指标,没有从整体性上考虑问题。DevOps要求我们具备全局观。
有个老者去理发,30块钱,第二次只理发就让他滚蛋,还是30,第三个月,又有全套服务,第四个月又只有理发。所以他质疑30块全应该是怎么样的服务?
质量到底是什么,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与目标用户达成的一个预期是否是一致的,从软件角度讲,并不是所有bug都需要修复。所以很多内向型指标并没有意义,其实是没有理解 软件的质量到底 是什么。
敏捷就是给了一个提前的方法。
如果想要加速开发的时间,则前提是把需求弄好,拥有好的需求质量,当需求越能抽象的解题(注意不是明确的解题,一旦太明确化就失去变化的能力了),抽象解题提供了巨观上的 Big Picture, 让我们能够看见全貌,然后据此拟定正确的开发方向,方向对了返工(rework)的次数自然变少,减少了在返工时所浪费的时间,减少了浪费的时间开发作业也就自然地变快起来了。
为何要抽象化呢? 因为抽象时比较能包容那些属于不确定的因素,也就是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,他可以减少我们提前做决策时的方向偏差。而敏捷开发对抽象化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采用使用者故事(User Story )来描述需求了,它实现了我们用抽象化来做快速解题的能力。如果你尚未或是正准备进入敏捷开发的领域,记得从需求开始,而需求的撰写请不要忘了采用使用者故事。
.
如果一定要把敏捷开发说成是一种快速的开发方法的话,则应该要正名成〝一种快速处理需求变化的方法〞。是的;用来处理改变需求它就变得快得不得了了。原因是它在迭代中采用了使用者故事作为需求描述的方法,所以比起传统的文件规格更能应付需求的变化,更加拥有弹性,所以特别能够变通。而你运用使用者故事来描述需求的好坏,也决定了你应付需求变化的速度及能力。
用户故事:提供一种抽象化的需求描述,让最终用户与开发人员便于透过讨论来统一彼此对需求的认知。
需求不是用来写的,是用来沟通的。用同样的方式来沟通问题,建立统一的认知。人类不擅长记忆细节 ,但是善于记忆感觉。
文档不是不要,还是重要,只是工作的软件高于文档。细节还是在文档。让软件的质量从起点就能得到控制 。
UDAD 用户故事驱动的敏捷开发
增量式交付
讨论,从滑板车到汽车的过程和从一个轮子到整车的过程的比较?作为一家传统企业的IT,我觉得用户是无法接受过程中交付给我一个滑板车,没法用啊,你还是直接交付我最终结果 好了。
老师的解读 :第一种是在做一辆车,而第二个不是在做车,他是在解决一个问题,可能是在解决用户出行的问题,可能到第6步现在的形态就是嘀嘀打车的模式。
如果是创新的话一定是第二种方式。第二种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拿到投资。前一种可能到第二步就死掉了。
所以这两种不是适合所有的人。
增量式开发,与用户一起寻找最终产品。软件开发正确的方式就是增量式开发。
所有的软件需求都是假设。
可视化产品开发
概念-》场景-》产品规划-》规格文件-》开发
影响地图
透过可视化的方式, 建立商业目标与产品功能的关系, 以及背后关联的假设
通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建立统一的理解:
- why :地图的中心描述了我们为什么做这些,也就是试图达成的目标是什么
- WHO:地图的第一层描述了谁能产生所需要的效果? 谁会阻碍它? 谁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或用户? 谁会被他影响? 也就是那些角色会影响结果
- how:地图的第二层描述了角色的行为是怎样被改变? 他们怎样说明我们达成目标? 他们怎样帮助或妨碍我们取得成功? 也就是我们 想要产生什么影响
- what:地图的第三层描述了我们 可以做什么, 来支持第二层中所列出的影响 的实现
用户地图可以使用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来组织,分别对应已有需求和创新应用。